西门子plc的控制方式和原理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
点击:48

第一部分:西门子PLC的控制方式

 

PLC的控制方式,本质上指的是PLC在自动化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它与被控对象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决策逻辑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核心方式:

 

1. 单一PLC独立控制(集中式控制)

 

这是最基础、最经典的控制方式。

 

· 原理与作用:

  · 原理: 整个控制系统由一台PLC作为唯一的控制核心。所有现场的输入信号(如按钮、传感器、限位开关)通过输入模块送入PLC。PLC内部的用户程序(通常存储在OB1组织块中)按照扫描周期循环执行,对输入信号进行逻辑和算术运算,并根据预设的控制逻辑做出决策。最后,将运算结果通过输出模块发送给执行机构(如接触器、阀门、指示灯)。

 

  · 作用: 实现对一个相对独立、范围集中的工艺过程或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它是自动化控制的基石,适用于绝大多数单机设备,如机床、包装机、小型传送带系统等。

 

· 特点:

  ·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硬件配置单一,无需复杂的网络配置,总体成本低。

  

· 可靠性高: 由于控制核心唯一,内部程序集中,不存在复杂的网络通信延迟或故障,系统稳定性好。

  

· 易于编程和维护: 所有逻辑都在一个项目内,程序员可以纵观全局,调试和故障排查相对直接。

  

· 局限性明显: 控制范围有限,不适用于地理分散或功能复杂的系统。一旦该PLC故障,整个系统将瘫痪,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2. 分布式控制

 

这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特别是大型流程工业和生产线的主流控制方式。

 

· 原理与作用:

  · 原理: 该系统由一个中央控制器(通常是更高级别的PLC,如S7-1500)和多个远程分布式I/O站(如ET 200SP, ET 200MP)或甚至多个智能从站(自带程序处理能力的PLC,如S7-1200/1500作为从站)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如PROFIBUS-DP或PROFINET IO)连接而成。中央控制器作为“主站”,负责执行核心协调逻辑,而分布式I/O站负责在本地采集信号和执行输出,它们之间通过高速总线进行数据交换。

  

· 作用: 将控制功能分散到设备附近,解决了大型系统布线复杂、成本高、信号衰减和干扰的问题。实现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 特点:

  · 布线简化,成本优化: 用一根通信电缆替代了大量的传统I/O电缆,极大地节省了布线成本和安装时间。

  

· 扩展灵活: 可以根据需要轻松地增加或减少远程I/O站,系统扩展性极强。

 

 · 可靠性提升: 局部故障(某个I/O站)不一定导致整个系统停机,容错能力更强。同时,模块可以安装在恶劣环境附近,缩短了传感器/执行器的连线。

 

 · 系统复杂度增加: 需要配置网络和主从站通信,对工程师的网络知识要求更高。

 

3. 远程控制(网络化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侧重于更高层次的信息交互与远程监控,常与分布式控制结合使用。

 

· 原理与作用:

  · 原理: 通过上层管理网络(如工业以太网、PROFINET),将多个独立的PLC控制系统、HMI(人机界面)、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乃至企业级ERP/MES系统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网络。PLC与PLC之间(S7通信、S7路由等)、PLC与上位机之间进行对等或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数据交换。

· 作用: 实现车间级或工厂级的生产协调、数据采集、状态监控、参数设定和故障诊断。它关注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系统的集成。

 

· 特点:

  · 信息集成度高: 打破了“自动化孤岛”,实现了全厂数据的透明化。

 

 · 便于集中监控与维护: 工程师可以在中控室对全厂的设备状态进行监控,甚至进行远程编程和调试。

 

 · 实现协同作业: 多条生产线、多个工段的PLC可以相互通信,协同完成复杂的生产任务。

 

  · 对网络依赖性强: 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控制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网络安全风险。

 

---

 

第二部分:西门子PLC的程序执行方式

 

PLC的程序执行方式,指的是其CPU如何调度和组织各种不同的代码块。西门子PLC(尤其是S7-300/400/1200/1500系列)采用了一种基于扫描循环中断 的混合执行模型。

 

1. 循环扫描执行方式

 

这是PLC程序执行的基础和主干。

 

· 原理: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每一个循环称为一个“扫描周期”。一个完整的扫描周期通常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1. 读取输入映像区: CPU在扫描周期的开始,会一次性将所有数字量输入模块的当前状态读取并存储到一个专门的内存区域,称为“输入过程映像区”(PII)。在接下来的整个程序执行阶段,程序所使用的输入状态都来自于这个映像区,而非直接读取物理输入点。这保证了程序执行期间输入状态的一致性。

 

2. 执行用户程序: CPU从OB1(对于S7-1200/1500,是程序循环OB)开始,依次调用并执行其中的指令,以及由OB1调用的FC、FB等代码块。程序根据输入映像区的信号,进行逻辑运算,并更新另一个专门的内存区域——“输出过程映像区”(PIQ)的状态。

  

3. 写入输出映像区: 在扫描周期的最后阶段,CPU将输出过程映像区中计算好的结果,一次性写入到物理输出模块,从而驱动外部负载。

     此后,CPU立即开始下一个扫描周期,如此循环往复。

 

· 作用: 处理绝大多数不要求立即响应的常规控制任务,如顺序控制、逻辑联锁、常规计算等。它是PLC程序的主体。

 

· 特点:

  · 确定性延迟: 程序的响应时间不是即时的。一个输入信号的变化,最快需要等待下一个扫描周期的“读取输入”阶段才能被捕捉,再经过程序执行,最后在“写入输出”阶段才能输出,因此响应延迟至少为一个扫描周期。这对于大多数过程控制是可接受的。

  

· 程序一致性: 由于使用了输入/输出映像区,避免了程序执行中途因输入信号变化而导致的逻辑混乱。

  

· 简单可靠: 执行流程规整,易于理解和编程。

 

2. 定时中断循环执行方式

 

当需要周期性地执行某些任务,且该任务的执行周期与主扫描周期不同时使用。

 

· 原理与作用:

  · 原理: 用户可以在硬件组态中配置特定的循环中断组织块(如OB30~OB38)。CPU内部的高精度定时器会周期性地中断主循环程序(OB1),转而去执行这些OB中的程序。执行完毕后,再返回到主程序中断点继续执行。

 

· 作用: 用于处理需要精确时间间隔的任务,例如:快速闭环控制(PID)、定期数据采集、步进电机控制等。其优先级高于主循环OB1。

· 特点:

  · 高时间精度: 执行间隔非常精确,不受主程序扫描周期长短波动的影响。

 

· 可预测性: 中断周期固定,行为可预测。

 

  · 可能打断主程序: 如果中断过于频繁或中断OB执行时间过长,会影响主程序的性能。

 

3. 硬件中断执行方式

 

用于响应由外部硬件信号触发的、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

 

· 原理与作用:

  · 原理: 在数字量或模拟量输入模块上配置硬件中断功能。当某个特定的外部事件发生时(如一个数字量输入从0变为1,或模拟量值超限),该模块会立即向CPU发出一个中断请求。CPU会立即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任何任务(包括主循环OB和低优先级的中断OB),转而去执行与该事件相关联的硬件中断组织块(如OB40~OB47)。处理完毕后,再恢复被中断的任务。

 

  · 作用: 处理紧急事件,如急停按钮、设备故障信号、定位完成信号等。它提供了最快的响应速度。

 

· 特点:

  · 极快的响应时间: 响应是“事件驱动”的,不受扫描周期限制,延迟通常在微秒级。

  

· 高实时性: 确保了关键事件能得到即时处理。

 

 · 配置复杂: 需要在硬件组态中为具体模块的特定通道使能和配置中断。

 

4. 时间延迟中断执行方式

 

一种“预约”式的延迟执行。

 

· 原理与作用:

  · 原理: 在用户程序中,通过调用系统功能(如SRT_DINT)来启动一个时间延迟中断。CPU会在延迟指定的时间(如100ms)后,自动触发相应的延时中断组织块(如OB20)的执行。

 

· 作用: 用于实现不需要在每次扫描中都检查,但需要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点执行一次的操作。例如,在启动电机后,延迟一段时间再检查其运行反馈。

 

· 特点:

  

· 灵活的延迟控制: 延迟时间在程序中动态设定,非常灵活。

 

· 非周期性: 通常只执行一次,与循环中断的周期性不同。

 

总结与分析

 

控制方式决定了系统的架构,是从宏观上划分PLC在系统中的角色和布局。从独立的“单兵作战”到分布式的“集团军”,再到网络化的“协同作战”,体现了控制系统在规模和集成度上的演进。

 

程序执行方式决定了CPU的调度策略,是从微观上阐述代码如何被运行。以稳定的“循环扫描”为基础,辅以精确的“定时中断”、紧急的“硬件中断”和灵活的“时间延迟中断”,共同构成了一个既能处理常规任务又能应对紧急、精确事件的强实时性多任务系统。

 

区别的核心在于“驱动方式”和“时序”:

 

· 循环扫描是时间驱动的(按固定周期扫描),具有确定性但非即时性。

· 中断(包括定时、硬件、延时) 是事件驱动的,当特定条件(时间到、信号变化)满足时立即响应,具有高实时性,但会打断正常执行流。

理解这些方式的原理、作用与特点,多理解,多实践,是设计和优化一个高效、可靠的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信息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旗下服务
在线课程 现场培训
微信公众号
© 2019-现在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ICP备案证书号:沪ICP备18011190号-4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7493号